维特根斯坦: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天才,希特勒的中学同学,罗素最得意的门生,“计算机之父”图灵的老师。维特根斯坦出身还非常显赫,其父亲卡尔是钢铁大王,他们家族垄断了欧洲60%的钢铁,母亲家族出过诺贝尔奖得主。
但维特根斯坦最厉害并不在于以上种种,而在于:他曾用五个字,终结了哲学的所有难题。这种终结,建立在完全推翻哲学体系框架的基础之上。
维特根斯坦的第一次觉醒,是因为他的三哥突然嫌弃地对他说:“我们家族怎么会生出一个普通人?”的确,相比四个哥哥,维特根斯坦多少是“普通”的。他的四个哥哥在商业、艺术、科技等领域都颇有建树,皆年少成名。他们通常都会在三四岁时,就展现出异于常人的天赋。
三哥对维特根斯坦这个五弟非常失望,他接着说:“平庸没有错,但在我们家族可是会断送家族的辉煌。”
此时年仅6岁的维特根斯坦转头看向其他三个哥哥,大哥、二哥摇头不语,只是跟着三哥走了出去,只有四哥留了下来。
四哥和他年纪相差最小,但相比眼下仍没有展现出任何天赋,各方面皆平庸的弟弟,他也已经才名远播。但四哥平素与他亲近,他看出维特根斯坦心里的痛苦,就安慰他道:“每个人生来都是尊贵的,一切外物都决定不了你的价值”。
维特根斯坦听到这句话后,如同感觉自己被闪电击中,他双眼一亮。四哥的鼓励,如黑暗中的一道光射来,也从此助他通往了哲学之路。
维特根斯坦一开始跟着哥哥、姐姐们在家里接受教育。他们有一个异常严厉的父亲,父亲对艺术,尤其音乐非常抵触,因为他觉得这些东西不入流。可偏偏,他的几个儿子都在音乐上表现出天赋,且酷爱音乐。
维特根斯坦幼年
于是,他长期和儿子们斗争,他拼命打压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这让家里的氛围时刻处于紧张状态。维特根斯坦的三哥很小就能熟练演奏钢琴、手风琴等,4岁开始自己写曲子。钢琴教授爱泼斯坦称赞他是天才,四哥在音乐上也有惊人的天赋。
天赋异禀的哥哥们,和父亲一样具有反叛精神,他一再打压他们的音乐天赋,寄希望于他们能放下这些虚幻的东西,继承他的钢铁实业。
结果让他失望了,他的四个天赋异禀的儿子,后来纷纷自杀了。大儿子汉斯25岁自杀,三儿子鲁道夫23岁自杀,接着二儿子库尔特也跟着自杀,四哥博尔想过通过参军结束生命,却失败了,只是失去了一只手臂,后来成了奥地利非常有名的单手钢琴家。
维特根斯坦的姐姐们也都结局很不好,这当然与父亲奉行的家庭教育有关。他们都未去学校接受教育,而只是在家里按照他制定的课程学习。这部分原因,让他的孩子们都没有真正接触人群,这导致他们的性格存在很大问题,他们接连患上心理疾病,就与他们离群索居的生活状态,和父亲的高压影响有关。
维特根斯坦是幸运的,他的父亲因为孩子的自杀,而进行了深度反思。他终于认识到:家庭教育是失败的,他们甚至无法在规定时间达到正规高中的接纳标准。
如此一来,1903年,年14岁的维特根斯坦就被送到了一所以技术著称的中学读书。正是在这期间,他成为了希特勒的校友。
维特根斯坦(一排中)与希特勒(后排右)
在这所学校,希特勒和维特根斯坦都属于“最差劲”学生范畴,希特勒是因为成绩实在太糟糕,提前被迫离校了。而维特根斯坦“混”足了3年,但是除了宗教课拿分高外,其他各科几乎都是CDE。
维特根斯坦此前毕竟未与外界接触,他根本无法合群,总是格格不入。巨大的孤独涌来,孤独中的维特根斯坦渐渐不相信基督那一套了,他开始不断和自己的内心对话。此间,他接触了叔本华的思想,叔本华思想中的强烈孤独感,以及他创造世界的勇气,让他产生深刻的共鸣。
哲学家魏宁格与孤独抗争的种种,也深深吸引着维特根斯坦,他看到了“唯我论”的魅力,这就是把整个世界都看作相对于自己的观点而存在。
魏宁格是个自杀的哲学家,他的自杀还被认为并非懦弱逃避,而是伦理行为、是对悲剧结论的勇敢接受。受魏宁格影响的维特根斯坦也想到了自杀,当然,他想到自杀,也与自己哥哥们接连自杀有关。
17岁那年,维特根斯坦被父亲送到柏林的工业高等学校学习机械工程。他发现里头的课程很无聊,于是他继续把闲暇时间放在哲学研究上。
因为学校没有哲学系,维特根斯坦不得不经常穿过动物园,到柏林大学去听哲学课。
因为性格原因,维特根斯坦依旧没有任何朋友。他多数时候都是一个人,他的想法变得越来越大胆。19岁那年,他开始研究造飞机飞上天。不过很快,他对这种研究也失去了兴趣。
随着他在机械工程和哲学之间不停地打转,他开始考虑一个问题:自己究竟应该老老实实做一名航空工程师,还是去研究哲学,尤其研究逻辑与哲学?
很长一段时间里,维特根斯坦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有时候想得头昏脑涨。他在想自己的天赋究竟在哪里?要怎样做抉择才是最好的?
21岁那年,学期开学的两周后,维特根斯坦突然离校,站到了哲学家罗素的面前。他没有事先打招呼,直接就来了。见到罗素后,他也没有寒暄,只单刀直入道:“我想成为你的学生!”
维特根斯坦
维特根斯坦突然出现,当然不是为了向罗素证明自己的哲学天赋,他更多的是想表明自己对数学、哲学的强烈兴趣,并希望罗素能帮助他。
罗素同意维特根斯坦以旁听生身份,来上自己的课。
父亲得知消息后暴怒,要知道,为了让儿子学习机械工程,他对儿子上学的学校不仅每年提供5000英镑的学费,还各种托关系,目的就是为了把儿子培养成工程师,以接管他的产业。他的设想里,自己这个宝贝儿子,很快就会成为有用的工程师,并在不久后在商业上成为领袖人物。
但好在因为前面已经失去了四个儿子,父亲不敢太过于压制唯一还健在的小儿子。所以,他只能任由儿子违背自己的意愿。
维特根斯坦到了剑桥后,迅速扎进了罗素的数理逻辑课程。罗素的课难度很大,一般上课只有两三个人听,维特根斯坦主动出现在自己的课上,说实话,罗素是有些激动的。
开始上课后,维特根斯坦就变得一天比一天兴奋了,他甚至会缠着罗素问这问那。有时,为了跟罗素争辩,他能不知不觉跟着罗素从教室走到他的办公室。
面对这样的学生,罗素是既欣赏又很无奈。正式扎进哲学的维特根斯坦,他的天赋迅速展现,罗素都开始惊讶。
跟罗素学习四周后的一天,维特根斯坦突然找到罗素,开门见山地问: “你看我是不是一个十足的白痴?”罗素懵了,不知道他又要说啥。维特根斯坦不等罗素回答,继续道:“如果我是,我就去当一个飞行员。但如果我不是,我将成为一个哲学家。”
罗素总算听明白他这些话的意思了,他看着学生道:“那把你感兴趣的任何哲学论题,写下来给我看看吧,我读了后会给你满意的答案。”
维特根斯坦高兴地走了,他因此迎来了自己的命运转折点。
23岁那年,维特根斯坦给罗素递上了他假期写的手稿。罗素看到后,眼睛都直了,他直接道:“别扯什么飞行员了,你是天生的哲学家。”
维特根斯坦与罗素
有了罗素的支持,维特根斯坦突然地就感觉自己不再孤单了。多年的孤独和痛苦似乎在瞬间消失了,有了自己的方向后,维特根斯坦学习更投入了。
仅仅一个学期后,罗素就对爱徒维特根斯坦赞赏有加了,他将自己的大量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帮助他突破上了。他还将自己很多的不好解决的问题,都交给了维特根斯坦。
罗素还为了让学生成长更快,特地找了他认为很牛的教授来教他,然而,这个教授才接触他,维特根斯坦就觉得老师没什么可教他的。第一次见面,维特根斯坦就开始给这个教授上课。
维特根斯坦的天才性开始一步步展现出来,他的狂妄也随之被展现。罗素不得不经常跟在学生的后面,给他收拾烂摊子。不得不说,做天才的老师,当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维特根斯坦开始跟哲学系的名人们疯狂辩论,而且几乎每次都不会落于下风。罗素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这个学生将会成为自己的接班人。他们俩师徒经常在一起碰撞,对话则有点类似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罗素为了突破维特根斯坦的社恐,开始频繁带他出席各种聚会。他很快发现了问题:维特根斯坦无法忍受跟他观点不一致,尤其还会质疑他的观点的人,每次有这种人出现,他总会控制不住情绪,而和他们发生争执。
维特根斯坦知道这是毛病,他也经常反思说自己一定要改掉这个毛病,可是一遇到具体问题,他又会重蹈覆辙。
1913年,罗素开始创立新科学之际,维特根斯坦则研究逻辑分析。仅仅一年后,维特根斯坦就让他的老师罗素承认:他的逻辑分析已经处于领先地位,他超过了老师。
罗素迅速调整自己,做了维特根斯坦的学生。此时的维特根斯坦已经名声在外,伦敦工人学院邀请他去开设一门哲学课程。
就在此时,他的父亲去世了。但父亲的去世并没有让他感到悲伤,反而让他快乐,因为他认为:父亲的死,配得上他整个的人生。
维特根斯坦家族
也从这一年开始,维特根斯坦对自己的哲学不再那么自信,他对自己的天赋也持怀疑态度。他陷入了一种极致的低落情绪中,这种情绪让他经常错觉自己快要死了。
因错觉自己要死了,他将自己低落时的各种不成型的思考不停地记录下来,以为可能的死亡做准备。“死之前”,他决定对自己来一次放逐,他彻底隐居起来,隐居期间,只专注于逻辑研究。
罗素意识到学生出了问题,他很担心学生会自杀。为了防止学生自杀,而导致他脑子里的思想被带走,罗素决定在学生的可能的死亡来临之前,以对话的方式,将他脑子里的想法记录下来。
于是,他将学生接到自己的办公室。然后不断地提问,让维特根斯坦作答,他将两人的对话完整地保留下来了。这便是维特根斯坦的第一个哲学作品《逻辑笔记》。
完成口述后,维特根斯坦就走了。他走了后,罗素不断写信提问,继续让他把答案写给自己。维特根斯坦被老师折磨得不行,只得请求老师说:“请你自己思考这些问题,我没时间回答这么多的无聊的问题。”
实际上,此时的维特根斯坦的确有更重要的思考要进行。而此间,罗素以逻辑和哲学为主题,在美国进行了一场讲座。在罗素看来,这是哲学史上的大事,而维特根斯坦却觉得:老师居然是为了这样世俗的东西打扰自己这么久。愤懑之下,他直接斩断了与老师的关系。他们的关系不再像以前那样亲密,罗素对这个天才学生却依旧那样包容。
罗素
紧接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维特根斯坦参军了,他成了一名志愿兵。25岁的他入伍后,被编入正在东线的一个炮兵团,紧接着,这个炮兵团被编入了奥地利第一军。
在战场上,他真正见识到了什么是尸横遍野。直面死亡,让维特根斯坦的想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时他的国家与罗素的国家成了敌对国,他和老师成了不被允许见面的人。战争让他觉得一切都变了,以前的一切都那么像假的,连这条命也像假的。
巨大的不确定,折磨着维特根斯坦,他也和哥哥们一样想到了自杀。自杀的念头不断在他脑子里出现,好在,他在战争间隙购买的一本托尔斯泰的《福音书摘要》拯救了他。
维特根斯坦一直不待见基督徒,可关键时刻,还是成为信徒拯救了他。他也由此开始思考那些反基督的人,包括尼采等。
维特根斯坦不再想自杀,但他开始觉得自己是否能活到战争结束。他分外想念自己的老师罗素,即便他现在跟自己处在敌对状态,他还是给老师写信。并且遵照老师回信里的要求,将自己的想法全部记录下来。
此时的维特根斯坦,懂得了老师拼命让自己记录脑子里想法的原因,他懂了老师 。
1918年,维特根斯坦在战场上不幸被俘虏。维特根斯坦战在俘营里的日子里,最想做的事是给他的老师罗素写信。维特根斯坦后来才知道,自己被俘虏时,他的老师也因为反战言论被判入狱半年。
好在信终究被送到了罗素手中,罗素看到信后激动不已。没有任何,比他的天才学生还活着的消息,更让他激动了。
被俘虏是不幸的,但对于维特根斯坦而言,住进战俘营,却并不是一件坏事,在战俘营里,维特根斯坦开始以每天一点点的方式,将《逻辑哲学论》记录了下来。全书共2万来字,篇幅还不到80页,但其中却既有对现实、思维、语言、知识、科学和数学等问题的清晰明确的逻辑分析,又包含了关于世界、自我、伦理、宗教、人生和哲学的深奥神秘的警句箴言。
正是在这本书里,维特根斯坦提出了那句振聋发聩,被称为终结所有哲学问题的经典话语:“语言即世界”。这五个字,是他的《逻辑哲学论》的核心命题。
“语言即世界”,字面意思很好理解,意思是:你认识的世界,其实并不是真实的世界,而是由你的语言描述的任何人和事,乃至世上的一切。也就是说:你认识的世界,仅仅是你用语言编织出的世界,是你认知到的世界,而并不是世界本身。
维特根斯坦的这句话,等于提醒所有人:你脑子里的想法,实际上是语言罢了,而语言的组合排列形成的世界,就是你的世界,可那并不是真实的世界。
维特根斯坦进一步解释:人类独有的痛苦,绝大多数都来自于语言构建。当你失恋时,痛苦其实并不是因为你失去了一个人,而是因为你把自己失恋用语言定义为了“被抛弃”“不值得爱”等。是这些语言构建,让你痛苦。动物只能感受到当下的生理痛苦,而人类却用语言编织出持续的精神折磨。
中国作家莫言大概是看过维特根斯坦的,所以,他曾经对李玟说:“除了生病之外,你感受到的痛苦,都是你的价值观所带来的,并不真实存在。”
绝大多数痛苦,本质上只是语言游戏,而非真实存在的威胁。
“语言即世界”的第二层含义是:人的语言其实是困住人类的囚笼,你的语言就是你的世界的边界。我们总以为自己的思想无边无际,可却忘了所有思考都必须借助语言这个媒介。没有语言,人类的思考就和没有容器的水一样,连形状都没有。可真实的世界,远比你想到的世界大得多。
语言囚住人类的一个典型案例,是因纽特人和普通人对雪的形容,普通人对雪的形容词只有几个,可因纽特人却有几十个词来形容雪。
同样,中文中对“青”这种颜色的描绘具有模糊性,这就导致我们对“青”的视觉感知和使用英语者,会存在微妙差别。语言,决定你看到什么,忽略什么。
“语言即世界”的第三层含义是: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其实是由你的语言决定的,所以,你要用心选择你的语言。这是维特根斯坦的提醒:人类一定要谨慎使用自己的语言。
中为维特根斯坦
同样的一件事,它最终会给你带来什么,实际全是由你的语言决定的。你如何描述这件事,这件事就是怎样的。再深一点讲述:你用什么语言描述自己,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那些总是说“我做不到”“我不行”“我不能”的人,都在无形中给自己设置障碍,而总说“我如何做到”的人,则往往能不断解决问题,创造各种可能性。
如果你的语言都是积极向上的,那么你的人生一定会更加顺利。反过来,则相反。
这部分有点类似于心理学上的情绪ABC理论模式,A是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即信念(Belief);C代表事件发生后,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Consequence)。
语言在情绪ABC理论模式中的作用是B,也就是用语言的组合排列形成你对事件的认知,是它决定了事件发生后的情绪和行为结果,而并不是事件本身。
举个例子,女孩的男朋友突然在某一个晚上非常沉默,而且她问他什么也心不在焉,这是A,也就是事件本身。此时,女孩的想法,也就是构建的语言如果是:“他对我不上心,他不爱我了,他可能做了对不起我的事了”,那么它所引发的情绪将是低落的,行为结果可能是与之争吵,甚至与他分手。
在这个事件里边,男朋友沉默,很可能只是自己喜欢的球队在比赛中输了,而与女孩实际并没有关系。如果女孩在看到男朋友情绪低落,对自己心不在焉时,会构建诸如“他肯定有不开心的事,他需要我安抚”“他应该有难处”“我应该做点什么,以安慰他”之类,那么其情绪当是积极的,行为结果则可能是“引发一场极好的沟通”,甚至两人因此决定永不分开等等。
所以,某种程度上,事物如何发展,关键在于你究竟怎么用语言去构建它,也就是你如何认知它。这就有点类似于我们常说的“心想事成”,你的语言,就是你的世界。
“语言即世界”的第四层含义是:创造力的源泉是去突破语言边界,突破它,就突破了你的世界的边界。
《道德经》开场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实际也是在告诉我们语言即世界,语言在很多时候反而会妨碍我们认知世界,所以,“不道”“不名”反而才更接近世界真相。。
仔细回看,那些去创造的人,无一例外是去突破人类认知中的“不可能”。世人创造新词汇、科学家定义新概念,本质上都是在拓展人类认知的边界。每一个新的词汇的诞生,每一个新的概念的产生,都让我们重新定义世界,甚至完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最创新的人,往往是那些想象力极其丰富的人,他们能凭借强大的想象力,跳出语言框架去思考。“成功需要想象力”,原因就在于此。“成功得会做白日梦”,也是源于此。
维特根斯坦
“语言即世界”的第五层含义是:意识到语言束缚,将是通往自由的开始。它既能让我们明了痛苦背后的语言构建逻辑,那我们只要改写语言,就能达到改写命运的目的了。
冥想、正念等各种练习,就是帮助我们跳出语言的牢笼,去直接地体验世界。维特根斯坦等于用一句话,就指出:人类最根本的束缚和最彻底的解放都是语言。
颠覆过往哲学的这本《逻辑哲学论》一开始并不被看好,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它。从战俘营出来后,回到国内的维特根斯坦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决定践行自己在战场上的想法,去乡村小学教书。
去乡下前,维特根斯坦继承了家族的巨额遗产,但是却又将钱全部分了出去。这样的行为,让绝大多数人无法理解,当然,除了他的老师罗素。
在乡村教书期间,维特根斯坦完善了他的《逻辑哲学论》,这本书在1921年得以出版,并引发了哲学界的巨大轰动。此时,是他前往乡村教书的第三年。
因为当地的学生和家长们无法理解维特根斯坦,他不得不结束了6年的乡下教书匠生活,回到了剑桥。
他归来那天,前往迎接的是宏观经济学之父凯恩斯,凯恩斯接到他后兴奋无比。他在给妻子的信中写到:“上帝到了,我在5:15的火车上接到了他。”
维特根斯坦
1929年,维特根斯坦在剑桥大学博士毕业,当年他正好40岁。此后,他一直留在剑桥大学教书。颇为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博士论文居然是笔记,整个剑桥历史上,还没有人的博士论文是这样式的。
原来,维特根斯坦和自己的导师摩尔一起散步时,经常喃喃自语一些碎碎念,摩尔将这些话记录下来,并向剑桥大学申请作为维特根斯坦的的毕业论文发布。
论文都有固定的格式,所以剑桥大学以行文不规范为由,拒绝发表这篇论文。维特根斯坦知道后说:
“如果这篇笔记的内容不值得你们破例,那我就下地狱;如果它值得,但是你们没破例,那你们就滚去地狱。”
后来,这篇论文被发表,并被后世称为世界上最牛的论文。
维特根斯坦于1939年接替自己的导师摩尔,成为了剑桥的哲学教授。他的最大成就,除了《逻辑哲学论》,尤其“语言即世界”,还在于,他给哲学做了真正意义上的定义,他说:“哲学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让人看清楚自己的困惑是如何产生的。”他认为如果哲学不能指导人们的生活,解决他们最重要的问题,那哲学就将没有意义。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被认为是能指导人过好幸福一生的“手册”,它被认为“能让人们从此书中,找到获得精神世界富足的答案。有一位看透了维特根斯坦著作之意义的读者说:“这个世界多一个读维特根斯坦的人,就多一份幸福的人生。”
1947年,坚信“哲学教授”是“一份荒唐的工作”的维特根斯坦,毅然从剑桥辞职,以专心思考、写作。
4年后,维特根斯坦因前列腺癌,在好友医生比万的家中安然辞世,因一生未婚未育,他走时身边没有任何亲人陪伴。离开时,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告诉他们,我已经有过非常精彩的人生”。
维特根斯坦遗容
发布于: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