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行业当下的投资逻辑

(转自:大晖投教社)

军工行业的投资逻辑与价值分析

一、核心投资逻辑

1. 国际局势紧张驱动需求

◦ 全球军费扩张:北约成员国军费占GDP比重突破3%,俄乌冲突、中东局势等地缘风险加剧,推动全球军备竞赛。中国作为大国需提升国防实力,军费支出稳定增长(2025年预计增速7.2%),直接利好军工产业链。  ◦ 军贸出口机遇:中国装备性价比优势显著,2023年军贸出口额达29.82亿TIV,产品谱系从低端向高端升级(如歼-10C、HQ-17防空系统)。印巴冲突等事件凸显中国装备实战能力,印尼、沙特等国采购意向增强,军贸市场打开新增长空间。

2. 国内政策与规划支撑

 ◦ “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布局:2025年为“十四五”末年,装备采购加速补量,导弹、无人机等消耗类装备需求集中释放。同时,“十五五”规划将聚焦新质战斗力(如无人装备、网络信息体系),推动行业长期景气。  ◦ 事件催化:9月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展示新型装备(如无人机蜂群、六代机技术),提振市场信心;军工订单合同负债回升,预示下半年业绩反转。

3. 新质战斗力与技术升级

 ◦ 智能化与无人化:AI赋能武器装备(如军用机器人、巡飞弹),低成本无人机量产(俄乌冲突年产目标100万架),反无人机技术需求激增。细分领域包括军用AI、无人平台、网络信息体系(数据链、北斗)等。  ◦ 核心装备突破:航空装备(歼-20、运-20)、导弹(霹雳系列)、舰船(航母三号舰)等谱系完善,技术自主率提升,推动产业链价值重估。

4. 估值修复与资金配置

 ◦ 低估值优势:军工板块PE(TTM)约62倍,处于近5年38%分位,但细分领域分化明显(航天装备PE 167倍,航海装备仅19.9倍)。机构持仓从主机厂转向中上游军工电子,反映订单回暖预期。  ◦ 资金流入:2025年Q1基金重仓军工市值占比22.45%,超配比例0.16%,杠杆资金及被动基金规模提升,显示配置需求增强。

二、细分领域投资方向

1. 军贸主线

 ◦ 导弹与防空系统:中国导弹技术成熟(HQ-9、HQ-17),防空系统出口增速达6.5%,受益标的包括航天南湖(雷达)、内蒙一机(地面装备)。

 ◦ 航空装备:歼-10C、运-20等出口潜力大,主机厂(中航沈飞、中航西飞)及配套商(中航光电)受益。

2. 新质战斗力方向

 ◦ 无人装备:无人机(航天彩虹)、反无人机系统(晶品特装)、水下机器人(海格通信)等,技术突破与实战需求共振。

 ◦ 精确打击武器:低成本远程火箭炮(北方导航)、智能弹药(中兵红箭),受益于消耗类订单增长。

3. 核心资产与国产替代

 ◦ 航空发动机:航发科技、航宇科技受益于六代机及商用发动机国产化。

 ◦ 军工电子:振芯科技(芯片)、盟升电子(卫星通信)等上游环节订单改善显著。

三、当前估值水平与风险提示

1. 估值水平

 ◦ 整体估值:军工板块PE(TTM)约62倍,处于近5年38%分位,但细分领域分化明显。航天装备(167倍)、军工电子(320倍)估值较高,航海装备(91倍)处于低位。

 ◦ 驱动因素:估值扩张主要源于景气预期(订单修复)及军贸市场打开,而非单纯炒作。

2. 风险提示

 ◦ 订单落地不及预期:装备采购受政策调整影响较大,中期调整可能延迟需求释放。

 ◦ 军品定价机制:成本加成模式可能压制企业利润率,需关注改革进展。

 ◦ 地缘政治波动:国际局势缓和或导致军贸需求短期回落。

总结

军工行业在2025年处于“需求复苏+估值修复”双轮驱动阶段,国际局势紧张与国内政策支持为长期逻辑,新质战斗力与军贸出口为短期催化。建议关注导弹、无人机、航空装备等细分领域,同时跟踪订单落地与估值分位变化。风险方面需警惕政策调整及地缘波动影响。

上一篇:“新红专”轮:提供海上智驾中国方案
下一篇:安徽合肥:探访深空探测实验室“硬科技”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