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号首次揭示月表及次表层水的分布特征,能供人类饮用吗?

嫦娥六号探测器最新分析数据首次揭示了月球表面及浅层地下水的分布特征:月表水含量约105ppm,次表层仅76ppm,且存在独特的温度-含水量梯度。这一发现为人类未来利用月球水资源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但月球水能否直接饮用仍存技术挑战。

月球水的真实形态:并非液态江河

月球上的水并非地球般的液态形式。根据嫦娥五号采样分析,月壤含水量仅120ppm(1吨土含120克水),岩石含水量约180ppm。这些水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

永久阴影区水冰:集中于两极无光照区域,温度极低使水以纯冰形态富集于地表下10厘米处,估算储量66-200亿吨;

日照区水合矿物盐:占月球水主体,水分子与矿物晶体共生(如羟基化合物)。嫦娥六号着陆点数据显示,该区域水含量达嫦娥五号采样区的两倍,但次表层含水量(76ppm)反低于表层(105ppm)。

嫦娥六号揭示的水分布梯度

探测器着陆时发动机羽流掀起的"月壤翻耕"现象,暴露出独特的资源分布规律:

空间梯度:距着陆点越近,温度越高、含水量越低(高温加速水分逃逸);

时间波动:同一位置中午含水量最低,印证太阳辐射对水分子的驱散作用。

这一发现解释了为何次表层含水量(76ppm)低于月表(105ppm)——翻耕使深层干燥月壤上涌,而表层水分子在高温中部分流失。

月球水从何而来?太阳风是主力

科学界对月球水源的共识指向两大途径:

嫦娥六号数据进一步证实:太阳风注入和撞击翻耕是主导月球水循环的关键机制。

人类能喝上月球水吗?技术突破进行时

尽管月球存在百亿吨级水资源,但直接利用面临两大难关:

提取难题:水合矿物盐需高温冶炼分离结晶水,而月表极端温差(-173℃至127℃)大幅增加操作难度;

分布局限:易开采的水冰集中于两极,远离未来可能的赤道基地。

加热含氧化铁矿物的月壤,使氢气与之反应生成水和铁。实验表明:1吨月壤可产51-76公斤水,足够50人日饮用量。虽然含铁矿物分布仍需探测,但该方案为原位制水开辟了新可能。

迈向"月球直饮水"时代

嫦娥六号的水分布图谱,标志着人类对月球资源认知从"有无"迈向"如何用"的新阶段。尽管短期内难以直接饮用月球原水,但月壤制水技术的突破已让"月球基地自来水系统"从科幻走向科研议程。随着后续探月任务对矿物分布的精细测绘,这片寂静荒原上的"水密码",终将成为人类深空征程的生命基石。

上一篇:国庆高速服务区充电桩排队严重,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做最好?
下一篇:又一大国工程重大进展!中国2030年有望用核聚变发电,这有多强?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