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长安街知事
近日,在上海举办的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华为发布了由昇腾芯片组成的全球最强算力超节点和集群,为破解我国算力基础设施“供给不足、成本高企、生态待建”三重挑战提供了关键技术路径,有望推动中国AI产业从“跟跑”向“领跑”跨越。
(一)
算力“缺芯”,可谓是我国科技产业发展面临的最紧迫挑战之一。
近年来,美国一再将芯片技术作为遏制中国发展的关键工具,不断将英伟达等公司研发的算力芯片列入出口管制清单,企图在人工智能这一未来科技竞争的关键赛道“卡脖子”,阻断中国AI产业的未来。
从世界第一台通用计算机“ENIAC”,到如今的智能手机,网络数字世界的日新月异表面建立在芯片制程的飞速进步上,本质则依赖于计算能力的飞速跃升。而大语言模型的技术特性决定了,算力就是人工智能时代的“石油”和“电力”。因此对于我国而言,缺乏高水平的国产算力供给,很可能成为我们迈向科技强国征程上的绊脚石。
(二)
然而,想要破解算力之困,何其难也。
首先,研发先进算力芯片前期投入惊人。一款高端AI芯片的研发流片费用本就是一笔巨资,背后还有着数千名顶尖工程师夜以继日的研发积累。更要看到,仅仅是解决了“硬件”问题还不够,英伟达CUDA平台经过多年积累,已构建起涵盖无数算法、工具和框架的“护城河”,形成了强大的用户黏性与先发优势,后来者必须打造出能与之相抗衡的软件生态系统,让人工智能开发者愿意迁移、乐于使用,才可能赢得市场。
但也要看到,从理论上讲,算力发展终会受到物理极限的约束。芯片制程在超过1nm后继续缩小,电荷可控性会大幅降低,晶体管也更容易产生漏电流,稳定性受到冲击。而随着算力增加,功耗、散热问题也会进一步凸显,甚至超出应用场景所允许的范围。
可以说,芯片,只是一个单点因素。但我们实际运行的,是一个时刻需要进行优化设计的系统。正因为如此,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对超大规模、超高效率的算力集群的需求变得空前迫切,系统级的创新成为破局的关键。
(三)
基于这种现实,后来者华为选择跳出“AI算力等于芯片性能”的线性逻辑,以系统性思维破解当下国产芯片制程工艺落后的局限,通过“芯片性能+架构设计+资源协同”的综合创新,打造全新的算力基础设施。
借助公司多年来在通信领域的技术积累,华为超节点不再是简单地对标某个单点产品,而是通过光通信创新,大幅提升芯片与芯片之间的通信延迟和数据传输速度,将数以万计芯片如同一台机器般联接在一起,最终实现更强大的性能。这种“众志成城,以多胜少”的设计思路,实现了对现有技术范式的一次超越。
同时,华为进一步开放昇腾AI软件平台,构筑开放、共赢的产业生态,提供从底层算力到软件生态的广阔平台,吸引更多合作伙伴加入,让产、学、研、用各方协同发力,加速国产算力生态的成长与完善,为我国人工技术摆脱西方掣肘创造了更多可能。
(四)
瞄准行业痛点做创新,以开放姿态促生态,华为超节点技术的横空出世,对于我国其他领域破解“卡脖子”难题也具有启示意义。
在今天的许多尖端技术领域,我们不仅需要攻克一两项核心技术、实现单点产品的“人有我有”,更需要以前瞻性、系统性的思维,涵养好整个生态体系,以“体系对体系”的竞争实现后来居上。
历史上,美国科技制裁之所以频频得手,就在于被制裁对象市场规模有限、产业门类不全,只能亦步亦趋在一两款产品上死磕,即便小有所成,也很难打破先行者的全方位壁垒,最终落败。
反观中国,我们既是当今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也拥有全球最庞大、最多样化的应用市场,这都是我们开展范式创新的巨大优势。同时,“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已成为全社会共识,除了产业界的奋发图强,消费者和应用方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坚定地支持自主创新,更容易形成“应用迭代—技术优化—生态完善”的正向循环,实现中国人工智能生态的破局。
(五)
“我们的产品像养孩子,得养二十年才能成材。”
从客观规律上讲,当下发布的新一代超节点集群,不可能一举解决所有问题,必然会在应用和推广中遭遇种种挑战。
公众越是为之振奋,越要多一份平心静气,给这些来之不易的新突破以足够的容错空间和成长时间。当更多科研人员和开发者能够心无旁骛地进行完善迭代,当更多用户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去试用、去反馈,才能帮助自主创新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这方面,鸿蒙系统便是典型范例。面对鸿蒙系统刚发布时应用匮乏等问题,消费者给予了充分的支持和理解,让鸿蒙能够按照科技发展规律迅速迭代,成功成为全球第三大移动操作系统。
(六)
今天,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但总体而言仍处于探索阶段,就像通信技术从1G到5G的演进过程,当前的AI可能才刚刚到达“2G时代”,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的竞争仍是一场漫长的持久战。有多少压力,就有多少机遇。
要打赢这场持久战,我们最大的底气,正是这片由十四亿人民构成的创新“汪洋大海”。我们的超大规模市场,为国产算力提供了最广阔的应用场景;我们数量庞大、勤奋智慧的工程师与开发者,构成了推动生态繁荣最活跃的力量;我们强大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弥补了芯片集群能耗成本较高的缺点……
正是这股磅礴合力,给予了我们弥补技术代差、克服外部封锁的坚实基础,形成了自主创新最深厚的战略纵深。只要下定决心吃苦深耕,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就一定能在这场关乎国运的科技长征中,掌握主动,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