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到全球最大24000TEU级超大型集装箱船,从创下六项“世界之最”的张靖皋大桥到全球首台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近年来,张家港冶金新材料企业持续在钢铁版图上点亮新的坐标,镌刻下“张家港制造”的非凡印记。
作为张家港“4+4+N”产业链中的“排头兵”,张家港冶金新材料产业已聚集超200家规上企业,炼钢总产能占江苏省的29%左右,2024年实现产值超2208亿元,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赛道上,挺起一条淬火弥坚的“钢铁脊梁”。
创新为刃
勇攀技术制高点
在沙钢集团张家港扬子江冷轧板有限公司硅钢一车间,厚度仅为0.2毫米的无取向硅钢正以每秒十余米的速度迅速轧制下线,凭借卓越的生产工艺和产品性能,如今,这些硅钢产品已成功运用于零跑、奇瑞等头部新能源汽车厂商。
过去10年,沙钢集团投入的技术研发费用已超500亿元。今年7月,苏州首次发布“2025苏州民营企业研发投入100家”名单,张家港9家企业入选,沙钢集团以年度投入77.58亿元位居榜首。多年来,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战略引领的沙钢集团,在超低温管线钢、抗大变形直缝焊管用钢等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多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显著提升了我国高端钢材的自主保障能力。
“目前我们集团已形成150多个系列、14000多个品种的技术储备,每年新增授权专利400余项。沙钢集团已建成全球最大的薄带铸轧生产基地,未来我们还将打造全球最大的无取向硅钢单体生产基地,努力在全球的高端电机材料市场上赢得战略制高点。”沙钢集团钢铁研究院经理助理吴圣杰表示。
“外部环境不管怎么变,我们眼睛向内,练好内功。围绕整个产品结构的调整,围绕产品质量的提升做工作,这一块有足够大的想象空间,让我们施展拳脚。”在沙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沈彬眼里,传统产业不是落后的代名词,恰是创新的主战场。
不仅是沙钢集团,张家港冶金企业正集体向“高精尖”突围。永钢集团自主研发的贝氏体非调质钢填补国内空白;宏宝集团0.01毫米超高精度的工业级多功能锻压剥线钳破解行业难题;苏闽金属量产的光伏硅片切割用金刚线母线占据国内超50%市场份额……一批“卡脖子”技术的突破,让钢铁企业的前行更具韧性,勾勒出产业链的跃升曲线。
链上聚能
构建协同生态圈
张家港冶金新材料产业的澎湃动能,不仅来自单点突破,更源于深度协同。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正推动上下游企业同频共振,让一个个创新成果跨越壁垒、加速生长。
在位于高新区(塘桥镇)的苏州骐骥焊接材料有限公司,一卷卷由企业自主研发的高端焊材正有序打包发往全国各地。这些焊材的最高强度能达到1000多兆帕,相当于1平方厘米的焊材横截面,就能承受10吨拉力,一举打破了我国长期以来高端焊材依赖进口的困局,同时使成本降低了60%以上。
自成立以来,骐骥焊材便以“破壁者”的姿态闯入高端焊材赛道,为客户提供“产品+技术服务”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今年,骐骥焊材研发的Q500配套焊材成功应用于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150兆瓦风电项目,成为国内首家成功开发并应用该级别风塔制造配套焊材的企业。企业卓越的创新能力背后,是链上的强大合力。
“我们是国内第一家实现了钢铁企业、研究所和焊材企业三方资源优势互补的企业。永钢集团能提供高质量的原料,思萃熔接所能提供材料、设备和工艺的研究,我们则进行产业化的落地和推广。”苏州骐骥焊接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贾军表示,三方联合能让企业比同行更快响应市场需求,解决了国内焊材细分领域研究不足的痛点。
事实上,像这样契合的链上协同并非个例。目前,张家港冶金新材料产业链已集聚起金属冶炼、压延加工、后道深加工及商贸物流等多环节。依托完备的产业链,沙钢集团与本土60余家企业达成业务合作,玖隆物流每年的运输周转量约3.9亿吨;永钢集团持续深化链上产学研合作,培育了昆仑重工、骐骥焊材等企业,不断延伸锻件、高端焊材等领域产业链条。
转型破局
重塑产业竞争力
背靠强大的产业链,钢铁企业用技术创新叩开高端市场大门的同时,也正依托数智化转型持续破局。积极转型的传统产业,正成为创新主战场。
永钢集团的炼钢一分厂又称“新一钢”,由20多年前的“老一钢”转型升级而来,是永钢集团加快转型升级的核心单元。走进“新一钢”可以发现,昔日“一个师傅一个方法”的传统经验式生产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标准化的工艺流程和智能化的控制系统。
“我们的每一道工序都被数字化系统精准掌控,自动化程度位于国内同产线前列。无论是产品成分的精准控制、铸坯表面质量还是内部质量,均显著提升。”永钢集团炼钢一分厂厂长石磊说,得益于生产流程和工艺的改进,企业生产的轮胎子午线用钢已进入国内前十大用户中的8家。
“钢铁行业不能一直有上行周期,所以我们的钢铁板块不断地在普转优、优转特。通过智能化、数字化建设,我们的抗风险能力更强了,竞争力也提升了。”永卓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裁吴毅表示。
在凤凰镇,张家港广大特材股份有限公司同样真切感受到了技术创新带来的红利。通过不断加大创新投入,从锻造企业起步的广大特材,已一跃成为拥有完整产业链、智能化无人工厂的现代化企业,开拓了新兴市场。
“我们从锻造企业起步,开始只做钢锭材料,但现在我们已经拥有完整产业链,拥有智能化等无人工厂,产品几乎涵盖整个工业行业的所有材料,多次实现国产化和进口替代。年产值从最初的几亿元,跃升至现在的近40亿元,我们还将向百亿级企业进发。”张家港广大特材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于广文信心满怀。
如今,全市冶金新材料产业已形成了涵盖无取向硅钢、超薄带钢、螺纹钢、特种合金等的多元化高端产品矩阵,在多元领域中大放光彩。未来,张家港将重点发展面向汽车、航空航天、海工船舶等领域的优、特质合金钢,丰富大型铸锻件及不锈钢、板材、棒材、线材的深加工产品,打造国内领先的钢铁产业集群!
来源:张家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