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轴比之争:小米营销术语撞上传统标准,汽车概念该统一还是创新?
一场关于“轮轴比”概念的质疑,让小米汽车和一汽丰田站上了风口浪尖。一汽丰田高管公开质疑小米提出的“轮轴比”在汽车领域的专业性与通用性,此举迅速引发行业内外热议。这究竟是严谨工程术语对营销概念的纠偏,还是传统车企面对新势力冲击的焦虑体现?背后更牵出汽车行业概念体系该坚守统一还是鼓励创新的深层命题。
一、 “轮轴比”非标术语,工程标准遭遇营销表达
“轮轴比”究竟是什么?根据行业标准,它并非国际汽车工程师协会(SAE)或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定义的专业概念。在传统汽车工程理论中,评估车辆比例的核心参数是轴距(前后轮中心距离)和轮径(轮胎直径)。以小米SU7为例,其轴距为3000mm,轮胎直径约740mm,按工程逻辑计算,其比值应为4:1。
然而,小米定义的“轮轴比”采用了截然不同的计算方式——即“前后轮之间能容纳的轮胎数量”。这种定义在工程视角下存在逻辑矛盾:若按轮胎外廓直径计算,要达到小米宣称的3倍轮轴比,轴距需为2220mm(740mm×3),但SU7的实际轴距高达3000mm,两者差值达780mm。这本质上反映了精确的工程参数体系与追求视觉冲击力的营销话术之间的错位。
二、 市场认知脱节:用户不关心,商用车领域成“冷门”
抛开术语之争,“轮轴比”概念在真实的汽车消费场景中,尤其是用户端,存在感极低。在商用汽车销售领域,这个词几乎无人提及,是个十足的“冷门词”。商用车用户的核心关注点高度聚焦于实用性:载货空间、油耗表现、动力性能、价格优惠以及车辆可靠性。他们甚至很少主动询问轴距这类基础参数。
用户购车决策往往基于对车辆实际使用表现(如动力、空间、油耗、故障率)的口碑了解和自身需求匹配。一位资深商用车销售直言:“车辆既然能够出厂,发出来合格证,那么就证明车辆是通过检测和测试产品是合格的。车企创造新概念,用户不买账、不买车,还是没有用;没有销量,没有业绩,谈其他都不够理想。”概念能否落地,最终取决于市场是否接受。
三、 新势力逻辑:重构认知的“通俗化”表达
小米对“轮轴比”的诠释,映射出新势力车企在技术表达上的鲜明策略:打破传统术语壁垒,用更通俗、直观的概念重构用户认知。这并非小米独有,而是新势力的普遍做法。例如,将专业术语“风阻系数”转化为拟人化的“风阻猫”概念,旨在降低理解门槛,增强传播力和记忆点。
尤其在电动车时代,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带来的结构变革,使得部分传统燃油车时代的术语体系显得不够贴切或“失效”。新势力们更倾向于创造或重新定义概念,以突出其产品的差异化优势和技术创新点。“轮轴比”作为描述视觉姿态的概念,正是这种营销思维的产物。
四、 质疑背后:传统巨头的转型焦虑与竞争压力
一汽丰田选择在此时质疑小米,时机耐人寻味。“轮轴比”概念早在2023年底小米SU7亮相时即已提出,为何质疑声现在才出现?这背后或与一汽丰田自身面临的巨大市场压力密切相关。
一汽丰田的电动化转型之路步履维艰。其bZ系列电动车市场表现不尽如人意,在2025年6月上市的首月销量仅1409辆,7月微增至1494辆。这一成绩远低于同期竞品日产N7(6189辆)、广汽丰田铂智3X(6833辆),甚至不足零跑C10(7199辆)的四分之一。产品力与定位失误是主因:入门版bZ5(12.98万)缺失360影像、座椅加热等基础功能;顶配版(15.98万)续航仅550km,相比同价位竞品(如零跑C10的超600km续航 标配800V快充)性价比劣势明显。同时,经销商退网问题在2023-2024年也相当严重,超70家选择退网。反观兄弟企业广汽丰田,其铂智3X上市3个月订单即破3万,7月销量达6833辆,且在服务政策(如动力电池终身质保)上也更为进取。
在此背景下,质疑小米这一自带巨大流量的新晋顶流,无疑能迅速吸引公众目光,提升品牌和产品的曝光度与讨论度。蹭上小米和雷军的热度,成为了一剂现实的“流量解药”。
结语:统一与创新,寻找平衡点
“轮轴比”争议,本质上是汽车产业新旧力量在话语体系、思维模式与竞争态势上的一次碰撞。传统车企依托百年积淀,强调工程术语的严谨性与全球统一性,这是行业协作、安全认证和国际化发展的基石。肆意造词,尤其在涉及安全、性能的核心参数上,确实可能导致混乱,影响用户认知和行业沟通效率。
然而,新势力以用户为中心的通俗化、场景化概念创新,在电动车时代也具备其合理性,它有助于打破技术黑箱,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关键在于度的把握:营销概念的创新不应以牺牲基本的技术准确性和行业共识为代价,更不应误导消费者。如同一位行业人士的呼吁:“术语还是统一一下为好,像文字一样通用!”在拥抱创新表达的同时,守住工程严谨的底线,在“听得懂”与“说得对”之间找到平衡,或许是汽车行业概念演进更健康的方向。否则,当“人人都是自己定义下的世界第一”,最终受损的将是整个行业的公信力与消费者的长远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