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扶余市人民法院三岔河法庭的调解室里,被告侯某紧紧攥着原告孙某的手,眼里满是愧疚。这对相交十余年的好友,曾因20万元借款闹到对簿公堂,如今在法官的调解下,不仅定下了还款方案,更把濒临破裂的兄弟情拉了回来。
事情要从2018年说起。侯某因生意资金周转困难,找好友孙某借款20万,并约定利息。起初,侯某按期偿还了部分利息,可后来因经营不善,还款逐渐停滞。孙某碍于情面,一直未强硬催讨。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今年年初,孙某的妻子突发重病,急需大额医药费,无奈之下,他才不得不多次找侯某,希望其尽快偿还本金及剩余利息。但侯某无力一次性清偿,迫于家庭经济压力,孙某最终选择诉至扶余法院。
“要不是家里实在扛不住,我咋会跟你闹到法院?”法庭上,孙某情绪复杂,手里攥着厚厚的医院缴费单。
侯某亦面露愧疚:“我知道你难,可我这儿真没钱啊……生意赔了底朝天,现在手头确实没有闲钱了。”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说着说着就红了脸,可话里话外,都透着对这十年友情的惋惜。
承办法官看在眼里,心里有了数:“这案子要是一判了之,钱未必能顺利要回来,俩朋友怕是也彻底掰了。”于是,法官决定以调解为突破口,力争实现“案结事了人和”,先拉着两人唠起了家常。
调解过程中,法官从多个角度入手,耐心疏导,先算“法律账”,向双方阐明借贷法律关系:“本金20万得还,利息按约定算清楚”;再算“人情账”,引导双方回顾多年友情,提醒他们“钱财易还,情谊难续”:“钱没了能再挣,十年情分断了,就找不回来了。”最后法官建议:侯某分期还款,每月还一部分;孙某也适当放宽还款期限。
经过多次沟通,两人最终达成一致。签调解协议那天,侯某紧紧握住孙某的手,诚恳地说:“老孙,这次多亏法官帮忙,我一定按时还钱,咱们以后还是好兄弟!”孙某拍了拍他的肩膀:“理解你的难处,找时间咱哥俩喝一杯,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法官寄语
民间借贷纠纷常藏着剪不断的人情。有时候法官多说一句话、多跑一次腿,不仅能了断纠纷,还能留住那份烟火气里的情谊,这也是法院践行司法为民理念的生动体现。
来源: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
发布于: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