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时期官员邓攸在历史上名气很大,其原因有二,一是做官清廉,担当有为,被写入《晋书•良吏传》;二是讲求道义,道德水准高。
邓攸,字伯道,出身于官宦世家,西晋时就一直为官,东晋建立后,当上吴郡太守。他去上任时,带着家里的粮食,平时只喝吴郡的水,不接受俸禄。邓攸平时弊衣蔬食,生活简朴,却经常扶危济贫。在与他人交往时,不论贵贱都一视同仁。
邓攸在任时,吴郡发生饥荒,饿死百姓无数。邓攸上表朝廷,请求开仓赈济,但迟迟未等到朝廷答复。他着急救济灾民,便擅自开仓放粮。这要算特别有担当的行为了,因为朝廷一旦追究起来,轻则丢官,重则治罪。所幸的是朝廷最终赦免了他,未予追究。他的担当有为,清正廉明深得民心,被誉为“中兴良守”。
邓攸离职之时,吴郡百姓凑集百万“送迎钱”想赠与他,但他分文不受。数千百姓用绳子拉住他离开的船挽留,邓攸只得暂时停留,等到夜里才悄悄离去。吴郡百姓后来甚至到尚书台陈情,请求让邓攸留任一年,但没有获得朝廷允许,百姓就写了上面这首歌来歌颂他。歌的意思是:
咚咚鼓声五遍了,喔喔鸡鸣天亮了。邓老爷啊留不住,谢太守啊推不掉。
民间的谣谚都是很质朴的,发自肺腑,脱口而出,而且活泼生动,富有诗意。“紞如”是打鼓的声音,鼓声响了五遍,喔喔鸡鸣,营造出一种天亮行人出发的紧张、喧哗氛围,由此可知自发聚集送行邓攸的百姓很多。第三句直抒胸臆,邓老爷我们挽留不住,语气间透露出百姓对邓攸的强烈留恋之情。第四句提到一个谢太守,这个谢太守是邓攸的前任,史上未留下姓名和事迹,但无疑是吴郡百姓讨厌、愤恨的官员,当年想赶也赶不走。这一褒一贬、一扬一抑,对比鲜明,情绪浓烈,让读者印象深刻。
邓攸作为地方官的政绩获得百姓发自内心的歌颂,这是很难得的。“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实心为民,老百姓就能感受到;任事担当,老百姓就怀念他;清正廉洁,老百姓就敬重他。诗以赞之:
挽住离船唱赞歌,只因太守有遗泽。
休言黎庶无斤两,自古民心是秤砣。
(廖海洋)